
嫌犯,甚至是已被裁定罪名成立的罪犯是有人权的,他们的家人也应该受到保护,避免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受到媒体及社会的伤害。
但是,在这个充满『正义之士』的社会,却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要揭发未成年嫌犯及其家属的身份,好让诸位热心人士加入『讨伐』的战围,迫使犯人的家属向社会谢罪。
他们说,受害者家属受到了犯人的伤害,那永生无法痊愈的伤害,必须由犯人的家人来承担,因为犯人家属与犯人同罪,必须接受社会的谴责,甚至必须以死谢罪……
剧情介绍:
船村一家四口的生活因为儿子涉嫌杀死一对小姐妹而陷入一片混乱中。
警方前来逮捕未成年的嫌犯后,为了『保护』船村一家免受社会的伤害,而强制让两夫妇离婚,再迅速让丈夫入籍妻子的娘家,全家改姓。
女儿纱织对此非常不解,为何父母亲要逆来顺受,完全不想办法协助哥哥,就立即妥协,『我们是一家人,不是吗?』
警方的保护行动随着母亲的自杀而曝光,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弹,怎么能够动用公帑来保护杀人犯的家属?保护他们的警察也属于同罪!
纱织想见母亲遗容的心愿却遭到警方的阻拦,除非她肯供出事发当天的事情……
-------我是现实的分割线----------
当然,日本的国情及社会与马来西亚相差甚远,但还是有相似的地方。
例如,去年年底爆发的『少年轮奸少年案』,涉及在内的少年们是中学生,年龄介于14至17岁,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媒体完全没有报导他们的名字和身份,但却刊登了一张『背影照』。
然后,在Facebook上,大家就开始在组群里议论纷纷,一些以正义之士自居的网民更是要他们的同学公布他们的身份和姓名,好让他家一起在网络上抨击这几个被他们形容为『禽兽』的少年们。
后来怎么了呢?应该没有人公布吧?因为那个组群里爱骂粗口的正义之士是在太多太多,晓忍受不了视觉上的污染而没有继续跟进啦。
在电影中,媒体并没有公开过当事人的身份,但却蜂拥至少年嫌犯家门前,监视着房子内外的所有动静,深怕自己被『独漏』的同时,又想着要如何却炒作独家新闻。
若以逻辑的方式来思考,这些电视台、报章的高层事实上就是往法律漏洞里钻。法律说不能公开未成年嫌犯的身份,那么,他们就挖他家的资料来做独家新闻。
一看到少年的家人从房子里走出来,就冲上前去堵着他们,一直不断地问:『你现在是什么感受?』、『哥哥平时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情形其实和本地一些记者在治丧地点问死者家人:『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如出一辙。难道,你们就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感官去感受,对方当时是难过、悲痛、还是伤心欲绝啊?!
将心比心,若死了亲属的人是你,却要被记者围堵着,问你究竟难不难过,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啊?
那么,若真的那么不幸,让你面对与电影主角相同的遭遇,你能怎样?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像她母亲一样选择自杀?还是像她老爸一样,毫不在乎地与儿子脱离关系?
大家都说,受害者什么也没做,却招致杀身之祸,太不公平了!那么,嫌犯家人也是什么也没做,就被网民和媒体无节制地伤害,又何尝公平了呢?
佐藤浩市所饰演的警察胜浦,三年前曾因为上司的错误判断而间接致死一名稚儿。他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继而令本身的家庭关系变得不和谐。
或许是因为纱织与女儿的年龄相仿,而激发了他的保护欲,把她送到本庄夫妇所经营的旅馆,而本庄夫妇正是当年那孩子的父母。
尽管他们知道错不在胜浦,却还是会因为胜浦的到来而不经意掀起之前的恨意,即使理智告诉本庄不该去怨恨胜浦,他还是会按耐不住那份怒气。
要让受害人及其家属遗忘那种悲痛,其实真的很难。但是,尽管怨恨,也不应该想要去伤害他人,不是吗?
还好,在华人有一句俗语:『祸不及妻儿』,无论一个人是否犯下弥天大罪,若他的家人并不知情,他们也是受害人。
而身为父母及家人的我们,是否应该多互相关心,避免发生这类悲剧?
0 评论:
发表评论